竹制品因其具有硬度高、耐磨性强等特性,跃身成为现今市场上取代木材的绿色建筑材料。竹子本身是一种能够适应不同气候且生长周期短的植物,一般只需要5年便可收获,大大地节约了能源的投入。随着常规建筑材料短缺日趋严重,竹制建筑材料被视为钢筋、水泥及木材的替代品,悄然涌入国际市场。
竹子常年生长在热带地区大约28至50摄氏度肥沃的黏土或沙土中。因其结构及形状不同,在世界上大约有1100至1500种,主要分布于亚洲、南美洲及非洲。由于竹子具有成长率快、容重轻及成本低的特点,在建筑材料领域里的前景十分光明。竹子不但可以用来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,同样可以用来制作室内装潢材料。一些特殊种类的竹子还可以做支撑物(例如:工地上的脚手架)。
同木材做比较,新鲜的木制品可以制作很多技术含量较低的建筑材料,例如木板、木条等。当然,也可以制作出复合木板这类需要精加工的建材。竹制品同样可以用来生产这些建筑材料。竹制品在世界的使用程度远大于木制品。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是住在竹制的房间中的。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,例如中国的傣族就是一个用竹子来做建筑材料的民族;他们的竹楼不论是横梁、顶棚还是地板、墙壁,都是用竹子来建造的。当然,在很多人的眼里,竹制建筑材料始终代表了贫困和落后,多数人更愿意住在现代化的公寓里而不是选择住在由竹子搭建的“茅棚”中。这就更需要竹制建材的创新与发展。只有新型的竹制建材,才能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建筑模式。
近年来,竹子在西方国家受到瞩目。截止到2005年,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在尝试使用竹制建筑材料取代常规建材,例如1984年瑞士苏黎世及1985年荷兰鹿特丹展览时推出的竹塔,1999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建造的人行竹天桥,2000年德国柏林所建造的露天剧场,汉诺威展览会上的竹阁,及2002年建成的鹿特丹竹亭。这些都已成为建筑学者们研究的对象。
研究人员对竹制建材对环境的负载率进行了研究。结果表明,竹制品在西方国家推广的最大障碍在于运输领域。由于多数的竹原料需要从亚洲、南美洲或非洲国家进口,长距离的运输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。然而,当谈到建材与环境花费时,使用竹制建材的花费远远低于钢筋、水泥、木材类建筑材料。有研究表明,使用竹制建材对环境的改进是其他普通建材的20倍。竹子建材的这一显著特点首先表现在其自然结构上的特征。其天然的中空结构,使竹子的硬度和承载力远大于其他常规建筑材料。另外,竹子的加工利用过程非常简单。这就决定了其加工过程中的低耗能、高产量的特性。
考虑到建材从生产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全部使用周期,由于竹制建材的使用寿命比钢筋水泥等常规建材短,竹制品在产品价值上不经济。当然,如果仅同木材进行比较,竹制品还是有很大价值优势的。另外,在计算产品价值时,并未加入引进竹制建材而引发的其他经济花销。例如聘请专家设计、监督修建、加强竹产地的质量控制、额外的物理受力实验、模型建造等费用,都是没有计算在产品价值中的。
有资料表明,影响竹制建材市场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1.特殊的建筑方法是导致许多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。
2.竹子的购买导致失败。原产地的质量管理、原材料运输时的额外保存造成经济和时间上的损失。
3.建筑许可证的申请和批准。针对竹子强度或防火能力进行的额外测试计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。
以上3点原因导致竹制建材向全球推广的艰难性。解决这种供求尴尬的方法其实还是要从竹子本身入。为了减少竹子本身的不规则自然形态,可以在其生长期间通过人工挤压成矩形的方式。好的土壤和生长氛围,可以增加竹子的产量,降低成本。自1997年起,国际竹子和藤植物组织(1NBAB)已经开始建立竹子的资料库,并于2004年公布竹制建材国际编码。当然,完善的资料体系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完成。
不论是从环境还是经济角度来看,竹制建筑材料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潜力。为减少竹制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,需要建立完善的资料库,考虑不同国家的环境、自然及生态条件,同时研究开发不同形状、不同类型的竹制产品。另外,应国际市场需求,要设计计划将竹制产品同常规建材(如水泥)结合使用。
竹制建筑材料已经成为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宠。在环境保护、绿色建筑、生态建筑的前提下,中国的竹制建材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,需要努力提升工艺水平,严格控制产品质量,努力开发研制新型产品